开放期刊系统

开放期刊系统

从《海行杂记》手稿看巴金早期创作的“双重面孔”——兼论展览时代的文学档案阐释

伯仁 赵(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国)

摘要

巴金1927年赴法途中创作的《海行杂记》手稿,作为其现存最早的文学遗物,记录了作家从“文学客串”转向自觉书写的关键转折。本文以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手稿及“美的丰富矿藏——纪念巴金先生诞辰120周年藏书展”史料为核心,结合文本细读、版本校勘与物质文化研究视角,揭示手稿中私人记忆与公共叙事的交织(即“双重面孔”),探讨其未完成性与定型化对巴金后续创作的形塑作用。展览叙事进一步凸显手稿作为连接作家生平、文本演变与时代精神的多维媒介价值。本文同时关注文学手稿在展览语境中的阐释逻辑,提出数字时代下文学档案从静态陈列转向动态对话的可能。

关键词

巴金;《海行杂记》;手稿研究;文学展览;现代文学史料

全文:

PDF

参考

石健.文学巴金的起航——重读《海行杂记》[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8 (04)

巴金.《致树基(代跋)》《巴金全集》(第十二卷) [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余婷婷. 1912—1932年中国游记研究[D].华侨大学. 2006(12)

周立民. 《海行杂记》余稿释读.《现代中文学刊》[J],2014年.05期(17-29)

郭晓斌. 作为现代散文家的巴金的起点——《海行杂记》的创作与版本考察.《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C],2022年.02期



DOI: http://dx.doi.org/10.12345/daglyqyfzyj.v3i6.28343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
版权所有(c)2025 伯仁 赵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此作品已接受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 4.0国际许可协议的许可。
  • :+65-62233778 QQ:2249355960 :contact@s-p.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