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公路边坡危岩体稳定性分析——以兴山县寨岭崩塌为例
摘要
针对山区公路边坡危岩体形成的地质灾害,以兴山县寨岭崩塌为例,通过对其所在边坡工程地质条件和危岩体基本特征的调查与分析,总结危岩体的破坏模式及演化过程,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浅析;此外,采用赤平投影分析和静力法对危岩体的稳定性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危岩体的破坏模式均属于倾倒式破坏,其形成机理主要受结构面发育及切割作用、边坡开挖形成高陡地形、强烈的风化作用和降雨作用的影响;4处危岩体在天然工况下和在20年一遇暴雨工况下,均处于欠稳定状态。通过对寨岭崩塌的基本特征及变形破坏模式进行分析,以期为鄂西山区公路边坡危岩体的稳定性评价和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公路边坡;危岩体;破坏模式;稳定性
全文:
PDF参考
胡显明,晏鄂川,杨建国,等.巫溪南门湾危岩体稳定性分区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1,19(3):397-403.
夏相骅,刘德成,李玉倩,等.北京雁栖镇典型危岩基本特征及稳定性分析[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21,32(1):28-34.
张永海,谢武平,罗忠行,等.四川名山白马沟危岩体稳定性评价与落石轨迹分析[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22,33(4):37-46.
李艳.某铁路隧洞口高陡边坡危岩体识别及稳定性分析[J].四川建材,2021,47(12):254-256.
杨俭波,郑卫军,陈雪,等.黑岩屋崩塌的成因及稳定性分析[J].资源环境与工程,2020,34(S1):67-71.
吴军,杨涛,罗莉威,等.兴山县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成果报告[R].武汉: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2022.
徐邦栋.滑坡分析与防治[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
DOI: http://dx.doi.org/10.12345/smg.v7i2.24098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

此作品已接受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 4.0国际许可协议的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