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忍辱”精义及其和意义
摘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忍辱”思想展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和合文化共相媲美,同时互为表里的特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忍辱”思想是古圣先贤内圣外王、解救造福天下苍生的精义所在,也是富有意义和价值的人的内心和合、社会和谐、世界大同不可或缺的“助推剂”。南怀瑾先生在《金刚经说什么》中认为,“辱”不仅仅是“侮辱”之“辱”,从佛法上说,一切不如意,受一切痛苦都是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儒释道三家都包含“忍辱”精义,如儒家的恕道具有相对限度的忍辱及和合意义;佛家六度的忍辱度及其和合意义;道家柔弱谦下的主张体现忍辱内涵及其和合意义。
关键词
“忍辱”精义;忍辱;和合意义
全文:
PDF参考
佛学大词典[DB/OL]. http://foxue.chaxunjiao.com/.
华人佛教网.普贤行品[DB/OL]. https://www.hrfjw.com/fojing/puxianxingyuanpin/yuanwen.html.
华人佛教网.释迦牟尼佛传[DB/OL]. https://www.hrfjw.com/fojiaogushi/renwu/150075.html#.
DOI: http://dx.doi.org/10.12345/whyscx.v7i6.22330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
此作品已接受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 4.0国际许可协议的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