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苗族不同方言区芦笙文化比较研究
摘要
芦笙是西南苗、侗、水、瑶等少数民族喜爱的编竹簧管特色乐器,多彩的芦笙文化成为苗族文化的重要标识,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记忆。在黔南境内汇集着不同方言区多个支系的芦笙文化,是芦笙文化的缩影,受环境气候影响,各地生长芦笙制作的原料种类不一,则出现不同方言区的芦笙外观形制、音列架构、声响、舞蹈形态、语音语调差异,苗族芦笙文化内涵丰富,涉及音乐、舞蹈、民俗、语言等学科领域,芦笙乐语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学价值,同时也存在着共性的社会功能及赋能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元文化不断兴起,各民族的民间交往日益增多,不同区域芦笙文化相互交融,在传承机制不断优化背景下其传承模式产生了演变,从传统的支系、家族式传承演化到社会群体、校园社团为主体的传承模式。
关键词
不同方言区;芦笙;黔南苗族;文化差异;共性价值;传承方式
全文:
PDF参考
杨庭硕.人群代码的历时过程—以苗族族名为例[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1998:237.
吴正彪.略论黔南苗族支系的迁徙来源及分布[M].贵州文史丛刊,1995(04):30-35.
杨通俊.丹寨苗族芒筒芦笙表演形态变迁一丹寨苗族芒筒芦笙为例[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2017(02):119-124.
高嬿.中越苗族芦笙比较研究——以中国云南文山与越南老街沙巴为例[J]. 艺术探索,2014(03):50-54.
赵亮.中国管乐器初探[D].厦门:厦门大学,2002.
申小龙.中国原始文化的结构化呈现——古汉字构形的文化解读[J].汉字文化,1994(02):9.
刘正维.中国民族音乐形态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
刘海章.方言腔调辩证[J].荆门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1996(02)41-47.
吴容臻,吴署光.苗族通史(一)[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163.
杨通俊.黔中红毡苗支系芦笙仪式与文化记忆[J].艺术评鉴,2023(02):5-8.
刘勇兵.丹寨县苗族芒筒芦笙传承模式初探-——以排牙村为例[J].商业故事,2015:69-70.
熊露露.凯里市三棵树中学苗族芦笙文化传承[J].戏剧之家,2021(16):120-121.
DOI: http://dx.doi.org/10.12345/whyscx.v8i2.25444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

此作品已接受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 4.0国际许可协议的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