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山歌衬词的艺术特征
摘要
金华山歌作为浙江中部吴语方言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音乐形式,承载着金华地区农耕文明的历史记忆与地域文化基因,是江南山歌体系的重要分支。其艺术特征呈现出"共性交织个性"的独特样态:在衬词运用上,金华山歌继承了江南山歌群共有的"哎唷""啦嗬"等韵律助词,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文化标识;在音乐本体层面,发展出以五声音阶为骨架的婉转旋律,并结合高腔、甩腔等特殊唱法,构建了辨识度极高的音调系统。这种艺术特质的形成,源于其与梯田农耕、山林劳作等生产场景数百年的共生关系。然而,随着传统农耕模式的消逝,金华山歌的生存空间急剧萎缩,对其艺术本体的系统性记录与当代转化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金华山歌;衬词;艺术特征
全文:
PDF参考
杨和平.金华山歌的生态现状调查与保护对策研究[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0,29(04):30-33.
李林著.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21.11.第149页.
周燕燕.上海金山田山歌的艺术特征与文化生态[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23(01):36-43+4.
倪淑萍.金华山歌的本体分析与艺术特征研究[J].中国音乐,2013(01):204-208+216.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影本)[Z].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齐柏平,刘硕.民歌衬词的结构与功能[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24,43(01):64-69.
倪淑萍著.金华民歌衬词衬腔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07.第95页
DOI: http://dx.doi.org/10.12345/whyscx.v8i2.25464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

此作品已接受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 4.0国际许可协议的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