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的学生主体间性新媒体传播研究
摘要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思政研究基础上,论文进一步探索课程思政的主体间性问题。学生在抖音等五个平台上对名为“翻译的家国情怀”的翻译家、案例视频进行评价、提出修改意见,发表用户评论,再修改视频,展现自己的思考、收获。近一年的观察与数据分析表明,笔译课程思政的新媒体传播,突破了课堂的时空限制,完成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即主体与主体间平等、融洽的双向互动。论文开创了课程思政新业态。
关键词
课程思政;主体间性;新媒体
全文:
PDF参考
胡塞尔.现象学与哲学的危机[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1卷)[M].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郭湛.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3):32-38.
岳伟,王坤庆.主体间性:当代主体教育的价值追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2):1-6+36.
冯建军.以主体间性重构教育过程[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86-90.
冯建军.主体教育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15-121.
周建军.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间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3):107-109.
张宏艳.新媒体传播技术的发展[J].西部广播电视,2023,44(9):231-233.
安世遨.人物主体间性:主体间性理论的突破及其教育意蕴[J].现代教育管理,2023(3):11-17.
DOI: http://dx.doi.org/10.12345/xdjyjz.v2i14.21803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
此作品已接受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 4.0国际许可协议的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