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第二课堂”的独特性
摘要
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第二课堂”在回应人才培养的需求中生成,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一项提法,对中国高校课程体系产生结构性突破。其直接目标、主要内容、构成要素、开展过程等皆有独特性,与课堂教学有明确区分的一个独特育人领域。在与综合课程、活动课程、课外活动等已有课程和活动概念的辨析中,进一步厘清“第二课堂”的特质,警惕将其知识化、边缘化,提炼其在实践层面构建完整的育人体系和在学理层面更新教育基本理论的价值。
关键词
第二课堂;独特性;实践价值;学理价值
全文:
PDF参考
钟启泉.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课程改革的挑战性课题[J].基础教育课程,2021(11):5-20.
朱九思,蔡克勇,姚启和.高等学校管理[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3.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Z].2002.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Z].2013.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Z].2016.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Z].2017.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Z].2018.
魏晶,贾曦,刘栋.以促进发展为目标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第二课堂成绩单建设理念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8(9):132-137.
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董祥智.论课外活动—兼评“第二课堂”[J].教育研究与实验,1985(3):85-91.
陈继旭,袁德润.核心素养视域下高校“第二课堂”的价值与实践关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15):56-60.
DOI: http://dx.doi.org/10.12345/jxffcxysj.v7i3.16299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
此作品已接受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 4.0国际许可协议的许可。